命運的循環-將五十年興亡看飽

我上一篇寫伊麗莎白女王的命運時,蘇格蘭公投也揭曉了,幾家歡樂幾家愁啊!

「一個公投,各自表述」,立場不同,看法各異。但我感嘆的,卻是1776年,英國歷史學家吉朋出版的「羅馬帝國與亡錄」,想當年,他這本書一出版就轟動江湖,洛陽紙貴。

吉朋說,羅馬帝國的衰亡原因「既簡單且明顯」。在他看來,這個帝國的走向衰亡乃是勢所必然。反倒是,它「能存在如此長久,才令人感到驚訝」。

用這句話來形容縱橫天下三百年的大英日不落帝國的衰亡,不也是命運的必然循環?

歷史上,英格蘭和威爾斯是羅馬帝國的一省,稱為不列顛尼亞。不列顛尼亞之北(也就是現今蘇格蘭的部分)被稱為加勒多尼亞,不被古羅馬所管轄。

在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之前,兩國一直是世仇,合併的原因其實很悲慘。英國在1588年打敗西班牙後,開始建立海上霸權,擴張殖民地。蘇格蘭看了,當然也躍躍欲試。於是拿出全國一半的財富(賭夠大了吧),派精英到南美洲建立灘頭堡,結果創業失敗,敗的很慘,而失敗的主要原因,是英格蘭扯後腿。

俗話說「多財善賈,長袖善舞」,口袋深的人才有話語權,蘇格蘭破產了,走投無路,合併是唯一的路,但心結更深。這就是為什麼,蘇格蘭一直要找機會獨立的原因之一。但如果英國仍能保持足夠強大,蘇格蘭會想分離嗎?

1699年,正是大清康熙盛世,孔尚任發表「桃花扇」,蔚為風潮。書中說:「眼看他起朱樓,眼看他宴賓客,眼看他樓塌了…把五十年興亡看飽…把悲傷唱到老」,和76年後的吉朋在書的封面;第一冊是輝煌的羅馬神殿,第二冊是傾頹的柱子,第三冊則變成了癈墟:孔尚任和吉朋一東一西,雖沒通過電話寫過信,卻表達出同樣的思維。

英國的三位女王,在位時間都很長,卻奇蹟似的,見證了英國帝國興亡史:

伊麗莎白一世,如我前篇所寫的,她1558年即位,到1603年共45年,用海盜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,奠定基礎。當時的明朝,正當萬曆年間,中國的GDP,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強,英國只是三流國家。

維多利亞女王,從1837年開始,在位63年,正是日不落帝國如日中天,飛龍在天的時候。就是她發動鴉片戰爭打敗大清朝,逼迫中國門戶開放。

伊麗莎白二世,1952年即位至今62年,已快要打破維多利亞女王的記錄了,卻是黯然神傷,眼看著英國的影響力日趨勢微,亢龍有悔,如之奈何?

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愛爾蘭在1922年獨立,百年以來,英國已不再是日不落,幾乎要被打回三百年前的原形了,是女王二世能力比較差嗎?還是形勢比人強?

1699年的孔尚任,心裡哀悼的,是已亡國的大明王朝。他不知道接下來的康雍乾三朝,竟會成為超越漢唐的盛世。

1776年吉朋出書時,也沒預見到當年剛獨立的美國,會因為英國與德國互爭霸權引起的世界大戰裡漁翁得利而快速崛起。

但是他們都知道命運的循環,有自然的起承轉合。只不過個人的興亡,是「把五十年興亡看飽」,國家呢?把時間拉的更長,不也就是「把悲傷唱到老」?

Facebook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