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敖的前世今生

本文於2004/1/6 中天綜合台『奇怪十點鐘—康熙來了』節目同步播出

李敖的命宮主星是巨門,個性耿直明快,多疑善辯,有不畏權勢,仗義直言的特質。但也容易多言賈禍,招惹是非。他的前世是御史大夫,以敢於犯顏直諫著稱。在明朝時,是御史左都御史吳時來。吳時來1527年出生於浙江省仙居縣白塔鎮厚仁村,命宮是巨門,官至左都御史。 明朝法律規定,左、右都御史掌監察、執法之權。吳時來正氣凜然,愛憎分明,他26歲赴京會試時,聽聞朝中嚴嵩之流當道,忠良受戮,憤而題詩一首:驛吏來言星可射,我欲彎弧先射狼。驛吏回言星可摘,欲摘彗星清紫微。“狼”喻指奸臣嚴嵩,因為他是貪狼星坐命。“紫微”喻指皇帝。可以看出,從這時候起,他就決心剷除嚴嵩這股惡勢力。

嚴嵩是我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奸臣。其子嚴世藩官至工部侍郎,為人更陰險狡詐。嘉靖三十七年,明朝廷打算派遣官員出使琉球(即今日本的沖繩群島)。由於海上風高浪急,出使琉球者隨時有葬身大海的生命危險。早把吳時來當做眼中釘的嚴嵩,認為這是置吳時來於死地的最好機會,就向皇帝建言委派吳時來去。吳時來慨然道:“好男兒為國葬身魚腹,並不足辭;只可恨權奸未除,難以報效朝廷。”於是連夜起草《乞察奸邪疏》,上奏皇帝。文中列舉了大量事實揭露嚴嵩父子恃寵驕橫,專權納賄,扶植小人,朋比為奸,導致邊境失守、軍困民殃的罪狀。認為“今邊事之不振由於軍民之困窮,軍民之困窮由於上官之貪墨,上官之貪墨由於圖國之無人”,請求“除惡務本”,將嚴嵩放還田裏,“以立國體”,將嚴世藩就地正法,“以正天討”。

然而,嚴嵩老奸巨猾,他反咬一口,誣陷吳時來是懼怕琉球之行,藉端自脫。皇帝認為其言有理,命錦衣衛將之下詔獄,追問主使之人。吳時來正色道:“我草疏時就已下必死決心,即便妻子也不曾告知,哪來主使之人呢?”錦衣衛發怒,刑訊逼供。吳時來道:“當初祖宗設立言官,交給我們糾察彈劾奸邪小人的責任,若問主使之人,那就是太廟神靈。”錦衣衛大怒,刑罰加重。吳時來道:“古代孔子著經書,教導做人臣當以死盡忠報國,我自幼熟讀聖賢之書,思而效仿,若問主使之人,那就是孔子。”錦衣衛更怒,用盡各種刑具。吳時來仰天長歎道:“天生人而賦予忠義之性,自古來因忠義而獻身的人很多,我的本性跟他們一樣,若問主使,是上天教我這樣做的!”錦衣衛怒極,刑訊也更加殘酷,但他始終不改詞易色。皇帝聽了也驚奇不已,於是下詔免死,謫戍“煙瘴之地”的橫州。

吳時來謫戍橫州(今廣西橫縣)整整十年,但他淡然無怨,閑讀群書,加深造詣,並在橫州建悟書院朝夕講學,對當地文化的開拓作出了卓著貢獻。他的鐵骨錚錚、不畏權貴,守住法紀道德底線的高尚情操,轉世到了清朝,成為一代名臣孫嘉淦。

孫嘉淦,字錫公,清代太原府興縣(今山西興縣)人。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,說他被年庚堯所殺,這是錯誤的史實。

  孫嘉淦從小家境貧寒。他刻苦讀書。康熙五十二年(西元1713年),舉進士,改庶吉士,授檢討。

忠言直諫

  孫嘉淦在清朝雍正年間任職,享有正直名聲。他敢於直言爭辯,扶正祛邪。因此,也常受到打擊。但他無論居住鄉間,還是任職朝中,都能至誠待人,始終保持忠言直諫的品質,成為當時受人敬慕的一位官員。

  雍正奪得帝位後,下令朝中大臣,凡對他的奏章,一律密封上送。孫嘉淦在上疏中,針對雍正迫害自己的兄弟、大肆授官、無故用兵三事,尖銳地提出“請親骨肉,停捐納,罷西兵”三條建議。雍正接疏看後,非常生氣,召集朝中大臣,傳閱議處,說:“孫嘉淦原是這樣一個狂生,決不能讓他留在翰林院”。嚇得諸臣都不敢說話。只有大學士朱軾回答了一句:“嘉淦確實是夠狂妄,但他敢於直言進諫,為臣也很佩服他的膽略!”雍正想了想也說:“朕亦服其膽!”孫嘉淦總算沒有受到處分,後來反倒升為國子監司業。

  孫嘉淦為祭酒時,曾薦其弟孫揚淦為國子監丞。後來,他又負責對宋鎬、方從仁等人的教育培養。當學習期滿,引薦給雍正時,孫嘉淦說:“宋鎬、方從仁都有教學,可委以重任。”當孫嘉淦有發現方從仁的所作所為名不副實時,於是又直方上疏說:“方從仁不怎麼樣,實在不值得使用。”這使雍正很生氣,斥責他反復無常,欺蒙聖上,為此將他撤職,交給刑部治罪。刑部提出,孫嘉淦犯了欺上之罪,準備將他斬首。這時,雍正又對朝中大臣說:“孫嘉淦太憨厚,他有優點,就是不愛財。”又免了他的死罪,把孫嘉淦發落到戶部銀庫幹些雜事。

  孫嘉淦出獄後,到銀庫服役。當時,執掌戶部大權的是果親王允禮。他一向認為,孫嘉淦是擔任過朝中大臣的人,如今被罷免,到銀庫服事,一定瞧不起、也不會去幹會計之類的小事,以後,又聽到流言蜚語,說孫嘉淦為了收買人心,取得好名聲,對收交的銀兩,一概不去核數。為了弄個明白,果親王允禮親自察訪此事。他到銀庫檢查,所查結果,同傳說的完全兩樣。他進入庫場,又看到孫嘉淦正和吏卒等差役人員在一起,不辭勞苦,又是記帳,又是搬運,還拿著秤一份一份細細地稱。他所收得的銀子,都集中起來固定地放在一個地方,取來複稱時,沒有絲毫差錯。這件事傳給雍正皇帝後,雍正愈加器重他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任命他擔任河東鹽政。

多次上疏

  孫嘉淦精于理學,曾以孔孟之學為綱多次上疏。高宗弘曆(乾隆)於1735年即位後,孫嘉淦被召見京師,先以侍郎候補,後授吏部侍郎,又遷都察院左都御史。孫嘉淦想到高宗初政,春秋方盛,乃上疏提出:“治亂之迴圈,職陰陽之運行。陰極盛而陽生,陽極盛而陰始。事當極盛之地,必有陰伏之機。其機藏於至微,人不能覺;及其既著,積重而不可返。此其間有三習焉,不可不慎戒也。”怎樣做到慎戒呢?他提出,“耳習于所聞,則喜諛而惡直”;“目習於所見,則喜柔而惡剛”;“心習於所是,則喜從而惡違”;“三習既成,乃生一弊。何謂一弊?喜小人而厭君子是也。”接著他對“三習一弊”又詳加論述。這些精闢的見解受到乾隆皇帝的讚揚,並將孫嘉淦的上疏當朝作了宣示。三習一弊疏也被後世稱為”大清第一名疏”.

  三年後,孫嘉淦被任命為直隸總督。當時京輔一帶,酒禁甚嚴,儘管如此,違法的人還是很多。但是,地方官吏都不敢向上報告。孫嘉淦上任後,根據實情,上疏提出:“禁酒原在災年,現處豐年,不宜再禁。造酒之物,本非朝夕所食,豆皮、大麥、穀糠、黍谷之類,原屬棄物,雜而成酒,可以得價,其糟可飼六畜。化無用為有用,非作無益害有益也。”他又進一步指出:“利所不在,雖賞不為。利之所在,雖禁彌甚。燒鍋禁則酒必少,酒少則價必貴,價貴而私燒之利會倍於昔。會倍之利所在,民必性命爭焉。孟子曰:‘君子不以所養人者害人’,本為民生計,而滋擾乃至此,則立法不可不慎也。”乾隆接到孫嘉淦這份邏輯性強、論證嚴密的上疏,認為他的建議對民生確為有利,決定對禁令作修改,使酒禁較前有所放鬆。

為民雪冤

  孫嘉淦不畏權貴,在辦理民訟冤案上,也能堅持正道,政績卓著,被人們稱譽。關州有一疑案,多次派人處理,始終沒有結果。乾隆特命孫嘉淦前去審理。他經過調查瞭解後,沒用多長時間,就把受冤枉的十多人全部解脫了。以後,他一連處理多起被誣、被陷、被株連的冤案,都使其真象大白,平反昭雪。

  以後,他又致力於治理永定河、子牙河、南北運河。先後任湖廣總督、福建總督、左副都御史、工部尚書、翰林院掌院學士。

  史家在為孫嘉淦作傳時,對他的一生為人處事作了簡要的概括:“嘉淦居官為八約,曰:‘事君篤而不顯,與人共而不驕,勢避其所爭,功藏于無名,事止於能去,言刪其無用,以守獨避人,以清費廉收。’用以自戒。”

Facebook留言